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金融诈骗辩护 > 借贷式诈骗量刑多少

借贷式诈骗量刑多少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11.20 · 1307人看过
导读:关于“借贷式诈骗”这个事情其实就是有人打着借钱的幌子把大家的钱都骗走的那种。这种行为是犯法的。中国的《刑法》上就说了,如果有人用这种手段骗走了别人的钱财,而且骗到的钱比较多的话,那他就要被判几年的牢狱之灾了。具体来说,如果骗到的钱在3000块钱到1万块钱之间,那就是“数额较大”;如果骗到了3万块钱到10万块钱之间,那就是“数额巨大”;而如果骗到了50万块钱以上,那就是“数额特别巨大”。
借贷式诈骗量刑多少

一、借贷式诈骗量刑多少

借贷型欺诈是指犯罪分子带有非法占有的意图,借助于借款的名义,对公共或私人的财富进行不正当获取的一种诈骗手法。

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采用此类手段骗取公众或私人财务的行为,如果涉及到的金额达到一定标准,将面临相应的刑事责任。具体而言,如果诈骗金额在三千元至一万元之间,则属于“数额较大”的范畴;若金额在三万元至十万元之间,则属于“数额巨大”的范畴;而当金额超过五十万元时,便被视为“数额特别巨大”。

然而,具体的量刑标准还需要结合案件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例如犯罪者的认罪态度、是否有积极退还赃款等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借贷式诈骗报案技巧

在针对借贷式诈骗行为进行报案时,须遵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巧妙策略和注意要点:

首先是尽可能地与众多受害人联合起来共同发起报案;

其次就是,我们需要提供有力且确凿的证据来坐实对方存在有诈骗行为这一事实;

最后则是,我们应详细列举出对方所属的并非正规的金融机构、缺乏相关借贷业务的资质、并且其自身行为也不符合法律法规等一系列的证明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三、借贷式诈骗案件怎么判

在处理涉及到借贷式欺诈犯罪的案件时,其最终判决结果往往是依照我国刑法相关条款予以裁定。如果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被认定为犯罪行为,根据法律规定,应被判处至少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以罚金;倘若涉案金额过大或是存在其他严重犯罪情节,则刑罚力度将加重至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样需要缴纳罚款;若情况极为恶劣,犯罪情节极其严重,则可被判罚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同时还需缴纳罚款或没收全部财产。在实际审判过程中,法院会全面权衡诸多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的主观意图;其次,其是否采取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来获取他人财物;再次,借款金额的大小以及对受害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个地区的司法环境和法律实践有所差异,因此在具体判决上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微小的差别。

借贷型欺诈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借借款之名非法侵占公私财物。依《刑法》,此类诈骗按金额分级追责:三千至一万为数额较大,三万至十万为数额巨大,超五十万为数额特别巨大。量刑时综合考量犯罪情节、认罪态度及退赃情况。

网站地图

更多#金融诈骗辩护相关

  • 322次阅读
  • 在针对借贷式诈骗行为定罪量刑的过程中,主要依据诈骗涉及财物的具体数额以及犯罪行为的恶劣程度来作出裁决。通常情况下,若诈骗所涉及的财物价值较低,那么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且还会附加并处罚款;然而如果诈骗所得财务价值较高,或者存在诸如欺诈事实不当等更严重的情节,则可能面对高达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严厉惩罚,同时还须依法缴纳罚金或执行没收财产的附加刑法。
    2024-11-11 1377次阅读
  • 2024.09.19 1260次阅读
  • 472次阅读
  • 借贷型欺诈,即犯罪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金融借贷手段获取财产。诈骗者常隐瞒实情或伪造用途,使受害者误判风险,出借财产。得款后,他们往往无还款意愿或能力,甚至将资金用于非法活动,这种行为构成借贷欺诈。
    2024-09-18 870次阅读
  • 2024.09.19 1470次阅读
  • 405次阅读
  • 借贷式诈骗是犯罪行为,以非法获取财物为目的,设计借贷骗局,无论对公还是对私,均导致财产损失。其特征为借款人初时无还款能力或意愿,通过虚假信息误导出借方。判定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意图非法占有。常表现为将借款用于非法活动或逃避债务。
    2024-08-20 994次阅读
  • 2024.09.20 2071次阅读
  • 406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金融诈骗辩护最新文章

遇到金融诈骗辩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