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30 08:19: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医学检验专业基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目前高职教育的一般特点
围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则坚持以“够用”、“必需”为原则,构建了“强能力”、“重应用”的课程体系。以“社会化”、“市场化”的评价体系为标准。毕业生从事岗位工作的社会认可度高,说明毕业生所具有的岗位技能、实践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
第一、二学期,进行基础知识学习,完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所需的人文与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依托校内实训基地,通过认知实训,为培养学生医学检验技术应用能力打基础。第三、四学期,进行专业领域学习,根据就业岗位需求,“循岗导教”的原则,以完成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校内实训室,完成岗位专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重点职业技术的核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五、六学期,通过毕业顶岗实习,着重强化训练学生岗位职业技术核心能力,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
3检验专业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它要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医学课程中,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及病理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体解剖学主要介绍正常人体各系统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毗邻关系等;组织胚胎学包括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部分,组织学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胚胎学主要研究人体的个体发生、发展及发育机理;生理学是研究正常状态下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病理学是运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并探索其内在联系及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这几个医学科目中,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为医学基础课程,而病理学则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4传统的教学讲授的弊端及改进措施
众所周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当前,在检验医学仪器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实验的结合等大背景下,信息化时代对检验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怎样设置才能跟上时代要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适应工作岗位的具有核心专业竞争力的学生呢?
一、课程定位分析
1. 课程定位
信息化社会下的检验人才必须具有三种能力:基础能力(检验专业知识、医学理论、动手能力、自学提高能力)、基本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计算机的使用是一名合格检验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定位为:以专业应用需求为导向,知识必须与够用,突出基本知识的掌握,着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使用意识的形成。
2. 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培养的能力在医学检验专业能力体系中处于基础核心地位,是检验专业的辅助工具,是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
3. 课程作用
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能基础,为今后岗位任职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问题储备能力,使学生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另外,“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后职称升级、认证考试所需。
二、课程开发与设计
1.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很强的课程,所以该课程设计原则制定如下: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以学生为本,设计思路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设计结合专业需求的典型项目,以工作过程导向进行项目教学。
2. 设计方法
怎样形成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呢?利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进行职业岗位调研、岗位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分析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划分出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形成最终教学项目。进而制定出培养检验专业学生信息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3. 课程体系
检验专业对信息技术能力需求,分为通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的需求,因此将计算机课程体系划分为“1+X”模式的课程体系。
“1”即公共基础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应用软件、网络基础、信息安全等构等,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完成,安排为第一、第二学期必修课。
“X”即专业发展模块,属于计算机高级应用范围,由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硬件及维护、平面设计、医学信息检索、医学信息系统(LIS系统)这些课程实现。安排为第三、第四学期选修。
4.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办公软件的使用,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安全使用知识。
能力目标:较强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探索的科学精神、勤奋向上的学习态度、关爱患者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课程内容及项目、学时(总计64学时)
项目1:怎样选购电脑(6 学时);项目2:设置个性化电脑(2学时);项目3:文件的管理(4学时);项目4: Internet的使用(6学时);项目5:用Word撰写运动会报名通知(2学时):项目6:求职简历(4学时);项目7:制作检验设备使用说明书(4学时);项目8:毕业论文排版(4学时);项目9:制作病人通讯录(4学时);项目10:病人检验指标分析(4学时);项目11:病人复查通知单(4学时); 项目12:制作“检验知识讲座”幻灯片(4学时)、项目13:制作“生日贺卡”幻灯片(4学时),项目14:制作“内科护理学”讲座幻灯片;(4学时);项目15:安全使用计算机(4学时);项目16:综合练习(4学时)。
6. 学情分析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职业教育的教学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在实施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析研究学生的特点,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为一年级医学检验专业新生,他们习惯“流媒体”,喜欢使用手机、平板电脑认知事物,存在学业基础薄弱、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学习不积极不主动等问题。
7.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为了获取更多的上机实践时间,为了更好地实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获得最大化教学效果,采取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结合行动导向,试用角色扮演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情境教学、讲练结合教学、分层教学法等,采用声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学习方法上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上机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愿学、乐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学设计及实施
以“制作生日贺卡”这节课为例,教学设计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案例分析,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步骤如下:①虚拟工作环境与工作职位,创建工作情境,提出学习任务;②学生自主协作学习,教师指导;③学生讲解或展示成果;④师生点评;⑤考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大量的上机操作时间,实现了学生高效学习、教师轻松教学的效果。
四、教学质量保障举措
为了保障有效的教学,教学资源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
1. 教学资源
采用的教材要体现一定的时代性、实用性、实践性,可教学也可自学,也可用于职业认证及等级考试,专业应用也可职业应用。结合“云班课”移动教学平台、极域电子教室,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计算机中心实训室、多媒体教室为学生开放,提供更多的自学便利。
2. 师资队伍
本校计算机教师是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队伍,都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相关院校,他们吸收新知识快,动手能力强,与计算机学科特点相吻合。
3. 课程评价体系
为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机制,计算机课程采用全程化、立体化、标准化的考核方法。全程化包括平时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立体化是指课堂考勤、作业、上机实验的考核,标准化由国家等级考试来体现。
五、课程特色与改革创新
经过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色体现在以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课程内容精准对接专业需求;以真实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云班课”移动教学平台下的翻转课堂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资格认证考核强化职业技能培养;自编教材的项目及案例更符合专业及岗位的需求,具有相近性、实用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050-02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高职医学院校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培养面向卫生检验与检疫行业(领域),从事卫生检验、检疫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化学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学要根据职业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化学实验实践性强,对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笔者结合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尝试进行化学实验的改革,着力建立有专业特色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分析现状,明确实验培养目标
化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与卫检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从事的专业岗位工作打下基础。现有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大多沿用着以往的课程标准,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性实验较少,化学学科性过强、与专业对接程度较弱,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缺少高职化学课程特点和卫检专业的特点;同时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入学起点较低,生源中有理科生、文科生、三校生,各类生源参差不齐,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能力也有较大差别,以往的化学实验考核方法已不能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因此需要建立有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特色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特点及岗位胜任力的要求,化学实验教学应坚持“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应用为先”的原则,使学生掌握卫检专业所需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 建立符合职业技能要求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1.改革现有的实验内容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现有的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各自独立,教学目标分散,针对性不强,缺乏与职业技能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结合化学实验的特点,将实验内容进行整合,构建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新实验教学体系融合了学生从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基本要求,使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操作水平。新实验体系模块设置见下表。
新的实验体系注重了化学实验之间的相互融合,减少了一般性的验证实验。基础实验模块中培养学生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任务引领模块中选择与职业工作相关的实验内容,学生在领取工作任务后独立完成查阅资料、制定检验方案、配制试剂、实验测定、数据处理等工作环节,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改变过去教师讲解原理、步骤、注意事项而学生“照方抓药”的状况。综合实验模块通过学生小组或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有机合成、提取、分离等操作实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中的教师实验教学演示中,由于人数较多,即使围在教师周围观看,观察也不够全面,有些站在后面的学生甚至根本无法看到。多媒体具有直观性、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将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可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展示,可以播放视频录像、多媒体课件,将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仪器的安装过程、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展示给学生,使实验操作直观明了,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进行回放、放大,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提高教学效率,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
3.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以往的实验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平时实验情况,实验成绩的评定为:实验态度(30%)+实验操作(30%)+实验报告(40%)。学生实验操作中由于人数近50人,教师与实验员只能粗略评价学生的态度和操作能力,学生的实验热情不高,减少实验规定测定次数,甚至编造实验数据,抄袭他人实验结果,使得考核结果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因此要制定科学的评分体系进行实验考核。新制订的实验考核方法包括三个部分:(1)平时实验表现(50%),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实验预习、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和实验报告;(2)独立操作考核(30%),期末进行,从任务引领模块实验内容选择三个工作项目,考核时由学生抽签获得工作任务,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实验要求,并随机抽题回答与实验操作有关的问题;(3)综合实验考核(20%),在综合实验模块中进行,学生分小组实验,考核团队的合作成果(合成的产率、提取的质量等),根据实验结果排序打分。
4.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创新教育的特殊形式和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对创新教育质量进行检验的良好手段。实验技能竞赛分为初赛、决赛,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方法和试剂的选择、技能操作、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结果分析。进入决赛的学生可以选择指导老师进行辅导,从院级竞赛中获奖学生中选拔参加市级、省级的大学生化学技能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竞争意识,对实验教学的改革也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对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教师发现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有所增加,实验室开放、技能竞赛的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多,后续专业课程中对学生操作的反馈评价也较高。今后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以适应高职卫检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生物技术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之一。重组DNA技术、杂交瘤技术、细胞大规模培养转基因技术及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制药的相继问世都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特别是PCR技术的发明,更使得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重要农作物和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信息技术的渗入,相继发展起了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组合化学、生物芯片技术以及一系列的自动化分析测试和药物筛选技术和装备。目前,各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农业、生物加工、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并对制药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生物技术应用学科为主,结合理、工、医、生物等其他相关基础学科,培养具有生物学、医学及工程学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生物技术高级专门人才。医学院校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条件赋予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显著特色,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方向和渠道。
临床检验见习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增强操作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获得全面发展,走向临床一线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目前在各级医院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等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观察。而各项临床检验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等与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的理论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以上专业基础课程时,除要求掌握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外,还应熟练掌握各项临床检验的常用方法原理及检验结果分析。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最终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临床,解决临床检验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经过几轮的临床检验见习的教学实践和跟踪调查证明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临床检验见习的必要性,同时也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见习计划、目的明确,实行规范化管理
教研室设有专职教师负责学生临床检验见习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见习计划,落实专业带教教师,联系见习医院,确认临床带教教师,沟通见习内容等。开课前首先让学生明确见习目的,了解见习内容、安排及临床科室相关管理制度。要求学生按照见习计划进行见习,严格遵守医院及临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见习课程考核评价制度。课程实施过程中专业带教老师全程参与,帮助学生从提高临床兴趣逐步过渡到真正掌握临床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第一阶段,了解检验工作性质、临床检验工作流程等;第二阶段,根据理论课程的讲授进度,当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让学生参与实践,增加其临床思维能力及接触社会的能力。
二、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树立职业道德
见习是高等学校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由学生成为专业从业人员的角色转换的开始尝试阶段,也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最佳时期。作为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是技术上过硬,思想作风上更要过硬。要有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的意识。所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对没有出校门、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良好的职业道德、思想作风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在见习的过程中带教注重强调组织纪律、遵守规章制度,着重培养学生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通过见习过程的耳濡目染,同学们深刻领会到临床检验是一项又脏又累又苦的工作,它不但要求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还要求检验人员谨慎细心,注重每个细节,检验结果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今后的学习道路任重而路远,必须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为将来胜任自己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专业教师和临床检验师共同带教,提高学习效率
见习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活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专业教师对见习内容及学生最为了解,在参与带教时,可结合课堂教学,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式或设问式讲解,而临床带教教师有着丰富的临床实际工作经验,可以通过临床实例,生动讲述各种检验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弥补了专业教师无临床实际工作经验,对新的检验技术仪器不熟悉,难以生动深入传授知识的不足。学生通过临床检验见习,在教师辅导下获得感性认识,验证深化了理论知识,获取课堂上难以体现的临床知识。同时临床全新的氛围和应用性极强的实践,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进行临床检验见习,还可发挥同伴教育的优势作用,见习生与实习生具有相似的背景,无代沟,交流容易,既能使受教育者得到进步,也能使同伴教育者自身受益,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有效沟通能力。
四、注重反馈总结,提高见习效果
通过见习结束后学生撰写的总结报告,对已开展了临床检验见习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比较欢迎这种教学方式,认同率高达98%以上,35%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大学生科研课题对见习学到的知识加以扩展,提出新思路。同时,部分学生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见习时间是否可以适当延长,安排更灵活,增加实际动手训练;带教老师是否能够更详细地介绍更多检验新技术、进展等。可见临床检验见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