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试题资料

首页 > 甘肃三支一扶考试 > 试题资料

【公基备考】关于寒露节气的考点梳理

甘肃华图 | 2024-10-11 14:34

收藏

文章页

  考点一【基础知识】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公历10月7日-10月9日交节。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意味着气温进一步下降,露水更凉,快要凝结成霜,标志着秋季的深入和天气的逐渐寒冷。

  进入寒露后,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秋燥明显。北方广大地区已呈现冬天景象。寒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形成了一套节令观念,用来指导农田管理和农事安排。

  考点二【气候特点】

  气温:寒露节气后,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加大,晨晚略感寒意。

  降水:雨水渐少,天气变得干燥。

  地域差异:随着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继续南移,北半球阳光照射的角度开始明显倾斜,地面所接收的太阳热量比夏季显著减少,冷空气的势力范围所造成的影响,有时可以扩展到华南。北方地区,如东北、西北地区,寒露时节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而南方地区则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

  考点三【‌物候现象】

  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意思是,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菊有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考点四【农业活动】

  寒露后,雨季结束,农民开始忙碌起来。南方晚稻收割,北方小麦播种。农谚有“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寒露到天气凉,相同鱼种要并塘”等。寒露时节,北方应播种完小麦,南方应适时播油菜、种蚕豆等。

  农业政策:在中国古代,寒露节气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就制定了农业政策,鼓励农民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

  考点五【传统习俗】

  保暖:寒露节气后,人们开始注意保暖,尤其是脚部保暖,避免受冻引起感冒发烧等症状。

  赏菊:寒露过后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会赏菊、采菊,并用菊花泡茶饮用,以祛火去燥、养肝明目。

  饮食调整:秋冬季节气候干燥,人们会吃些润肺润燥的食材,如秋梨、蜂蜜、百合、芝麻等,以缓解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症状。

  登高:寒露节气过后,人们会邀约亲朋登高望远,尤其是重阳节时,登高赏秋成为一项重要习俗。

  考点六【诗词文化】

  陶渊明《饮酒 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韩愈《木芙蓉》:“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

  元稹《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戴察《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寒露已至,温暖犹在。寒露时节,愿世间所有美好,都与你如约而至。”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出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林昉《送人之湘阴谒知己》:“一声歌未断,江动欲潮生。是月寒露下,故人湘水行。”

  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寒露时节菊花开放、秋露降临的自然景象,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友情的送别之情。

  【知识小测验】

  古人云: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这描述的是二十四节气中哪个节气的三候:

  A.立秋

  B.白露

  C.寒露

  D.霜降

  【答案】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知识。第二步,我国古人将寒露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初候鸿雁来宾,是指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大水即大海,古时传说,海边的蛤贝类是由三种雀鸟潜入水中变成的。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都与雀鸟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的。三候菊有黄华,是说到了寒露时节,菊花已普遍开放。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中国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B项:中国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通“馐”)。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D项:中国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时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都枯黄掉落;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中。

文章页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