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郡[1],西晋至隋朝時設置的一個郡。
晉武帝太康九年(388年),進封隋縣王司馬邁為郡王,分义阳郡之隋、平林二县置隋國[2],治隋县(今湖北省随州市),属荆州。隋王死於永嘉之亂後,改隋國為隋郡。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隋郡改屬郢州。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4年),隋郡改屬雍州。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隋郡還屬郢州。宋後廢帝元徽四年(476年),隋郡改屬司州。隋郡初領隋、永陽二縣,宋末新立闕西、西平林二縣。[3]宋順帝昇明二年(478年),改封南陽王劉翽為隨陽郡王,改隋郡為隋陽郡,隋郡太守為隋陽內史。[4]
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改隋陽內史為隋郡太守。齊武帝建元四年(482年),封皇子蕭子隆為隋郡王,改隋郡太守為隋郡內史。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年),改封隋郡王蕭寶融為南康王,改隋郡內史為隋郡太守。
建武中,隋郡領四縣:隋、永陽、闕西、安化。[5]
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西魏將領楊忠與長孫儉攻佔隋郡,隋郡改屬隋州。[6]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隋灭陈,废隋郡,其地屬隋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隋州為漢東郡。[7]
西晉隋國(288年—311年)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隋王 |
|
司馬邁 |
288年—311年 |
|
南朝宋隋國(449年—453年)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隋郡王 |
|
劉誕 |
449年—453年 |
宋文帝第六子
|
南朝宋隋陽國(478年—479年)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隋陽郡王 |
|
劉翽 |
478年—479年 |
宋明帝第十子
|
南朝齊隋國(482年—494年)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隋郡王 |
|
蕭子隆 |
482年—494年 |
齊武帝第八子
|
南朝齊隋國(494年—499年)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隋郡王 |
|
蕭寶融 |
494年—499年 |
齊明帝第八子
|
- ^ 作為州、郡、縣名的“隋”,傳世文獻中“隋”與“隨”均見,隋代以前的出土材料中均作“隋”。參見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
- ^ 《宋书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州郡二》:“太康(九)年,又分义阳为随国,属荆州。”
- ^ 《宋书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州郡三》
- ^ 《宋書 卷十 本紀第十》
- ^ 《南齊書 卷十五 志第七》
- ^ 《周書 卷二 帝紀第二》
- ^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 《晉書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 ^ 《晉書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 ^ 《晉書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 ^ 《宋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 ^ 《宋書 卷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 ^ 《宋書 卷五十 列傳第十》
- ^ 《南史 卷十六 列傳第六》
- ^ 《宋書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 ^ 《南齊書 卷二十五 列傳第六》
- ^ 《梁書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
- ^ 《南齊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三十八》
- ^ 《北史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
---|
|
|
注釋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淮南地區 | |
---|
淮北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
江漢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巴漢地區 | |
---|
蜀中南中地區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位置不詳 | 新蔡郡(內史575-589) | 晉熙郡(內史575-589) | 巴东郡(內史586-589) | 臨江郡(內史586-589) | 新興郡(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齊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 广运元年(586年)、陳 禎明二年( 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